文章以作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经历从“民族音乐理论”到“民族音乐学”两个学科的学术训练之求学过程,以及对相同相关事物、现象(“物是”)于不同学术训练之前后所产生的认知理念之不同(“人非”)的描述为例,意欲用“一个人”生动、鲜活的事例,而观察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具体实践之点滴。
文章根据21世纪以来贝多芬研究的趋势与成果,对贝多芬的精神及其文化语境进行更新式的回顾和总结。作者力图从他的音乐创作与人生经历中,发掘出与当代人紧密相系的精神要素,来强调贝多芬及其音乐的当代价值。作者认为,贝多芬对于当代专业音乐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依然有着显著的文化影响力。贝多芬对艺术创新、自我超越和社会进步的不懈追求,能够给当代人带来鼓舞,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新思考。
中国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学者以文化多样性为圭臬,将当下性(或当代性、共时性)看作一种文化场域或学术平台,意欲将并存现世的古今中外音乐文化纳入其中,进行整合、调适。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创造的重要研究模式。本文从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交叉机制、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探讨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以跨学科研究的视域来拓宽音乐教育学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文章以嘉绒藏族为例,透过节庆仪式与音乐活动探索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意义,并从中梳理其传统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化视野下宋代音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思考(2009—2013)
首届民族音乐学研讨会于198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之后,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及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中国内地逐渐兴起,发展迅速。着眼于这一现实,文章核心讨论和思考的问题发端于两个基本层面:其一,西方民族音乐学的传入与被接受有着怎样的中国实践?其二,四十年来的本土实践,民族音乐学成就出怎样的中国经验?抑或民族音乐学需要怎样的中国经验?